据国家防总7月30日通报,截至目前,我国13省区作物受旱面积达7234万亩。8月,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面对近年频发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前聚焦中国水环境改善的中国工程院第183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城市水科学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国近200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水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了跨学科研讨。
水资源管理模不适应发展需求
除干旱令农作物受损严重外,城市的用水安全问题也同样突出。在4月11日至5月9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兰州、武汉、靖江饮用水相继出现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提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发展迅速、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水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玉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水资源难以及时集中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导致城市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为突出。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晓云告诉记者,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水需求量的迅速提升,城市污水排放同步增加,出现了多次公共供水受到严重污染的事件,对城市水的供给与管理带来了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表示,我国为水污染防治采取了很多措施,确定了淮河、辽河、海河、滇池、巢湖、太湖为重点治理对象,关停了一大批排放大量污染物的工厂,建造了数百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但目前全国水污染形势依旧严峻,已经影响到饮用水安全和粮食作物品质。
此外,钱易提出,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战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加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纵容,往往以罚代管,治理水污染的动力不足。”冯玉杰建议,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保意识,树立水是资源的理念,制定符合国情的城市水管理办法,等等,以此实现水资源治理经济效益与治理成本的平衡。
从源头到龙头全程治理
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城市水安全保障问题日益复杂、严峻,不仅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增大了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而且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水处理是高耗能产业,治污要统筹考虑。”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认为,优水优用、劣水劣用、水尽其用的科学思想非常重要。“城市水治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完全是技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思维问题。我们需要用一种更长远、更科学的思维去解决当代的城市水问题。”
郑晓云就城市水资源治理提出建议: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规模的扩大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而定;注重规划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形成一个自然的供水、蓄水、排水的城市水系统;以“开源”的方式增加城市水供给量,提升雨水、污水的循环再利用水平;树立城市水文化,增强亲水、爱水、节水意识;加强城市供水安全监管,严格监管供水安全。
“加强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治理,从根本上保障饮用水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侯立安也就水资源治理从开源节流,源头防治,选用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加强供水管网设计、改造和管理,规范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制定二次供水设施卫生标准,实现水质常态化监测,强化应急处理体系建设,推动水环境刚性化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节水优先,控制需求,建设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型社会。源头削减,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优先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钱易提出,确保水环境良好和饮用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应把源头控制、减少排放放在首要地位,废水(污水)是宝贵的资源,在控制水污染的过程中实现废水(污水)的资源化、能源化,开发应用节能减排的废水(污水)处理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