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治水,力量聚化

2014-06-25 15:18:45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浙江省把“五水共治”作为治理生态环境、倒逼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组合拳”,着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实施“五水共治”,对嘉兴市尤其具有针对性。

浙江省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排水走廊和太湖下游东南洼地,境内水域面积占8%,共有1.2万条河道、总长1.38万公里,水环境特别是逢雨必涝大雨大涝、市域内没有一处合格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考核连续多年“亮红灯”等问题,是嘉兴人民的切肤之痛、心腹之患。从2012年开始,嘉兴痛下决心打响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开展以“河长制”为龙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去年底以来,抓住开展“五水共治”的新契机,坚持河长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工程治水、全民治水“五箭齐发”,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投身新时期大禹治水的生动实践。去年,嘉兴全市和各县(市、区)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首次实现全部合格;今年1~5月,嘉兴全市及县(市、区)共7个被考核单位,交接断面考核均为合格以上,其中有两个县(市)达到优秀,3个县(市)达到良好,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扼制。今年,嘉兴还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河长治水,责任网格化

一是包河到人。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遗漏”要求,逐一确定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作为水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靠前指挥、巡查调研、提出对策、现场督办,并建立“一河一档”,落实“一河一策”。全市现有市级河长17位、县级河长183位、镇级河长1366位、村级河长4298位,初步形成各级“河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治水工作新格局。今年,各地在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清三河”中,又探索形成了“民间河长”、“浜长”、“段长”、“公里长”负责制等新机制,进一步织密水陆无缝衔接的治水网络。

二是考核到人。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县(市、区)及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突出以治水结果论英雄。实施“水质改善为导向、工作投入为重点”的河长制考核,建立“河长保证金”及奖惩制度,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河长”实行扣减河长保证金、行政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严格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对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月度不合格的县(市、区),由当地主要负责同志向市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本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优资格,生态考核“一票否决”;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进行行政问责,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降职、免职处理。今年以来,已有20多名干部和工作人员因“治水不力”被通报批评、效能告诫。

三是监管到人。定期对河长制河道水质进行监测,全市共设置监测点500多个。在1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和17条市区河道设置91个监测断面,每周开展1次水质监测,每季进行1次水环境状况分析,根据水质日常变化趋势提示河长采取相应治理措施。2013年底,1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中,劣Ⅴ类比2012年同期减少12条。今年1~5月,17条市级河流中Ⅲ类1条、IV类9条、V类6条、劣V类1条。与去年同期相比,IV类以上河流净增10条,占总数的59%。2013年全市67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比重比2012年降低25.4%。

科学治水,路径最优化

一是编制规划。编制《嘉兴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通过现状评价和问题分析,计算水环境容量、各类污染源削减潜力,提出各阶段控制方案和工程措施。同时,修编《嘉兴市域污水处理工程专项规划》,积极谋划新一轮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编制完成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6个方面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4~2016年总体目标、主要措施等内容。

二是完善政策。先后制定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加快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清洁专项行动、本级“河长制”河道清淤及生态修复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等治水工作配套政策,明确未来2~3年治水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治理方法、保障措施等内容。各县(市、区)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治水政策,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治水的良好工作局面。2013年12月,又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覆盖各县(市、区)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格局。

三是汇聚智源。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次邀请院士专家对水环境状况问诊把脉,加强治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实用治水项目的推广应用。积极向科技部、省科技厅申报水环境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并将“五水共治”列为市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领域,增加项目立项。嘉兴与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省科技厅共同签署“关于支持推进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合作协议书”,建立150平方公里的中科院“五水共治”示范区,推进多家研究所的技术和成果在示范区集成和应用。结合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举办领军人才聚智“五水共治”专项对接会,着力引进治水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已遴选4批416个领军人才创业项目中有13个治水相关项目。

依法治水,措施刚性化

一是加强普法宣传。运用媒体、村(社区)公告栏和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阵地,宣传水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采用以案说法等方式,及时公布污染环境案件查处情况,加大对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法律后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威慑违法犯罪。利用全市中心路段两个大型全彩户外显示屏、40个小区传媒高清LED联播屏、107个楼宇电子屏,循环播放“五水共治”法制宣传片,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了春季执法大检查专项行动、“清水”系列专项行动、印染行业提标改造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水污染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2013年,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712件,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1起。今年又新组建了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重拳出击,共破获污染环境案件46起,追究刑事责任131人。

三是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中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估“两评结合”的决策咨询体系。去年以来,全市环保部门共批准建设项目2493个,否决项目156个。按照“农牧结合、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循环利用、控制总量”的原则进行畜禽养殖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切实加强源头控制。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示范畜禽养殖场50家,有12家主体列入新型畜牧产业省级试点。

工程治水,载体项目化

一是开展“五大攻坚”工程。实施“清三河”三年行动计划,共排摸确定“三河”2816条、1787.1公里。截止5月30日,全市已清理垃圾河1666条、961.96公里,分别完成92.2%、90.2%;治理黑臭河517条、264.21公里,分别完成74.7%、59.4%。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禁养区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不符合规划、养殖过程中有违法行为的猪舍拆除,力争2014年生猪存栏量控制在150万头。1~5月,全市已拆除违章猪舍414.96万平方米。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全覆盖工程,今年力争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确保新增受益农户数9万多家。深化截污纳管工作,今年计划新建污水管网324公里,已建成171.2公里;计划新增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2500家,已经入网902家。兴修防洪排涝工程,全面启动流域性骨干防洪排涝工程。

二是推进“八大区域”整治工程。明确8名市领导分头领衔整治问题突出、亟需整治的喷水织机分布散乱区域、生猪养殖密集区域、印染企业集聚区域、老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困难区域、重污染高耗水企业集中的滨海化工园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京杭运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八大重点区域。

三是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到2020年,全市共安排“五水共治”重大投资项目509个、总投资675.3亿元, 2014~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364.2亿元,今年将完成投资139.1亿元。

全民治水,力量集聚化

一是造浓舆论氛围。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阵地,营造“五水共治”的浓厚舆论氛围。嘉兴日报开设“五水共治 美丽嘉兴”专栏,广播电视已累计播出报道500余篇,做到每天“报纸有文、电视有形、广播有声”。制作了“五水共治”30秒公益广告在全市352辆公交车车载视频和100多个社区电子屏上滚动播放。

二是强化公众监督。在政府门户网站公示全市“三河”整治情况;在河长制公示牌、治水网站、新闻媒体上公布举报电话;部分媒体还开设“曝光台”,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同时,创新监督方式,组织市民检查团全程参与检查,采用“点单式执法”的方式,由市民代表随机抽取企业名单进行检查。

三是动员全民参与。将“五水共治”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春季水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市领导带队深入一线督导,全市共出动干部群众40.4万人次,排查养殖场户31.2万场次,巡查河道22.4万公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五水共治”,不少企业主动认领治理河道、投资投工治理“三河”,目前,已募集治水捐款1.5亿元,全市呈现出了各方参与治水氛围的日趋浓厚、水环境面貌加快改善、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