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更节流 化解水危机

2014-06-24 15:55:00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不断发生的“水危机”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条题为“‘紧巴妈妈’的节水经”的微博,引来了数千条转发和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全社会对水安全、水匮乏等问题已有充分认识,危机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治水难度在加大,需要进一步扩展思路,从源头上防范,在过程中解决。

既要开源更要节流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富裕,在世界192个有水统计的国家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排在127位。同时,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社会用水量持续增加,这些都使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破解水问题,既要开源更要节流。日前,国务院作出了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部署,通过供水能力和节水能力双增强化解水危机。

据悉,我国将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一批重大调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今明年和“十三五”时期,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要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增强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也要在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用水负担不增加的情况下,完善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

从经济角度讲,最大亮点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补足城市发展短板。以城市污水处理为例,只靠政府补贴难以持续,将放开行业准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而实现相关项目的自主运营和盈利。可以预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改进水利投资监督管理、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和投资绩效,将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得益彰。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认为,政府做还是市场做,涉及的是资金来源而不是资金使用,无论是政府出钱还是市场筹资,国家部署的相关工程项目都应该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和管理。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治水需要系统思维。从自然界来讲,可用水资源的多少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盆”的大小。要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水盆”的面积,城市要保留和恢复恰当比例的生态空间。从社会运行角度来说,优质高效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好生态保护和移民问题。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勘测和规划,将工程对气候、水文、地质等的影响减到最小。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移民安置问题,落实后期扶持方案,保障移民长远生计。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水生态建设,丢掉了“文明”二字,意味着只关注建设而忽略了工程与生态的和谐相处。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详细地阐释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一是水安全文明,即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和手段防治水灾害;二是水资源文明,让水满足人类需求,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三是水环境文明,逐渐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四是水管理文明,积极参与社会化管理,促进水事活动科学、高效、永续发展;五是水文化文明,培育人们亲水、爱水、惜水、保护水的文化及文明习惯。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水生态良好、水文明程度高,城市生命力就强大。水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水、城和谐相处。”水利部景区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汪升华说。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保障水安全,水源地的保护是重点。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强调,当前既要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更要加强在用水源地的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情况比较严峻,还有不少水源地难以摆脱污染。

“大城市的水质基本有保障,真正危险的是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这些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饮水安全需要全民保障,在关注城市水安全的同时,也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郑丙辉说。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护好一方水源,关系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据郑丙辉介绍,浙江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0年底启动生态补偿制度以来,这里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Ⅲ类标准。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鲁红卫表示,贵州省将县级以上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各市(州)万元GDP耗水量纳入对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在三岔河、赤水河流域实行了“河长负责制”,并制订了《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用制度来推进水生态补偿工作。

各地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0